本文目錄一覽:
- 1、穿越時空來“識”你
- 2、求一本小說 很早的 主角穿越到機戰世界 可以召喚高達系列的機體和人物
- 3、CF中的QBZ95
- 4、美國上世紀SR71黑鳥偵察機,為何說是受外星人支持才開發出來的?
- 5、新手如何學習無人機,如何選擇機器?
- 6、戰斗機,轟炸機怎樣從外型上一眼辨別出?
穿越時空來“識”你
這里的“識”,是指人的 認知。 認知,又稱認識,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認知是個體認識 客觀世界 的信息加工活動。
好多心理問題,源于認知差異和局限。所以,要解決心理問題,就要對認知及其局限性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篇主要從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來看人可能產生的認知局限乃至認知障礙。
我們都知道,認知包括 感覺、知覺、記憶、思維 等心理現象。
感覺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感覺可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內部感覺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包括餓、渴、脹、惡心、窒息、憋、疼痛等感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各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的結果,并受人的知識經驗和態度等的制約。
比如,一提到電腦,我們腦中一下子就會展現出電腦的影像。無論是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還是一體機,我們一看就知道它們都是電腦。但如果我們從來沒見過平板電腦或一體機,可能就不知道它們也是電腦。
又如,我們一聞到榴蓮的味道,無論眼前的榴蓮是一盒一盒的、一方一方冷凍的、還是一整個,我們都知道那是榴蓮,而且我們知道它味道雖然難聞,但吃起來很甜。如果我們沒嘗過榴蓮,可能不會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吃它。如果我們對這味道深惡痛絕,很可能連嘗一口的愿望都沒有。這兩個例子,顯示的都是知覺作用的結果。我們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人的知識經驗是怎樣對知覺造成影響。
知覺又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錯覺等。這里主要從時間知覺、空知知覺、以及可能產生的錯覺等方面來探討人的認知差異。
空間知覺 ,是對物體的大小、形狀、距離、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關于大小知覺,同一物體,我們都知道遠小近大的原理。所以覺得自己胖的人,照相都愿意往后躲,覺得站在后面還可以顯得瘦小一點;從萬里高空看我們的高樓大廈,就如同一方方小積木。其實在判斷物體大小的時候,觀察者是把視網膜像的大小和距離的遠近結合起來判斷的,只是我們不見得意識到這一過程罷了。
視網膜提供了視覺信息,視線沿物體邊界的掃描運動提供了動覺信息,手的觸摸提供了觸覺信息,這些信息的結合就形成形狀知覺。比如,畫室里供素描用的石膏體,有圓形、圓柱形、三角錐形、正方體、長方體等形狀,我們一眼就看得出。如果讓你閉上眼睛觸摸,相信我們也辨別得出。不過,在不同的視角,我們視網膜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一點,在素描時可能就會直接把圓柱體的面畫成圓形而不是橢圓。小孩子就經常如此,因為他們還沒有獲得視覺和動覺有機結合的經驗。
方位知覺,則常因參照物的不同,產生認知差異。比如過去沒有導航系統,你到青島問路,當地人一般不會給你指東西南北,而會告訴你往前往后往左往右,都是讓你的行進方向為參照物。因為青島城市道路幾乎沒有正南正北的,不能以方向為參照物。
距離知覺,是判斷距離遠近的知覺,又叫深度知覺、立體知覺。而人的視力、觀察對象重疊、線條的透視作用、空氣的透視作用等,都會影響人的距離視覺。
時間知覺 是對物質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
時間知覺的產生可以借助的線索包括:計時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晝夜交替;四季周期性變化;人體生理活動、心理活動周期性變化等。
如果沒有這些可借助的線索,人們憑感覺(視覺、聽覺、觸覺)來估計時間,不同的人、不同心情、不同感受力、不同情境,都會影響對時間的知覺。
比如,學生上課,同樣一節課45分鐘,對于喜歡的老師、喜歡的課程,覺得一節課簡直太快了。而對于不喜歡的課程,不喜歡的老師,覺得一節課那么漫長,會不停地看表。
俗話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意思是聽到的不見得是真的,只有你親眼見了才能判斷真假。
可是,很多時候,眼見也不見得為“實”。那天聽小姑子講她小時候就近視但家人不知道的事。她說后來坐在最前排看不清黑板了才引起爸媽重視,帶她去配眼鏡,一下子就400多度。結果戴上眼鏡,她才知道操場上的沙子原來是一粒一粒的,還挺粗,而且有些沙子還閃閃發亮。原來她一直以為操場上的沙子很細。這是因視力不濟產生的錯覺。
又如書中這些圖形。同樣長的線段,同樣大的圓圈,可能會由于種種干擾,造成錯覺。
物體體積也會影響重量的判斷。同樣一公斤的物體,一塊一公斤的鐵和一袋子棉花也是一公斤,由于棉花從體積上看上去很大,我們可能產生錯覺,棉花比鐵塊要沉。
探月者在失重的環境下,又如何判斷上和下?
認知障礙是常見心理異常的癥狀,感知障礙是癥狀之一。感知障礙又包括感覺障礙、知覺障礙和感知綜合障礙。其中時空知覺問題造成的障礙就有錯覺、幻覺、視物變形癥(包括視物顯大癥、視物顯小癥)、窺鏡癥、非真實感等。
作為 病理性錯覺 ,與前面我們所提的錯覺現象不同。前面我們提到的錯覺是一種知覺現象,由于干擾造成的錯覺,是一般人都難以辨別的知覺錯誤。如由于線的方向干擾,兩條同樣長的線段,我們以為一短一長。作為癥狀的錯覺,是不存在的虛妄,不能接受現實校驗,在意識障礙的譫妄狀態時,錯覺常帶有恐怖性質。
比如杯弓蛇影的故事的主人公,當時產生錯覺,回家后就大病不起。有的病人聲稱有人跟蹤他,但可能只是樹隨風搖動的影子。有的病人說她家里有鬼,但其實那鬼,是陽臺上晾的衣服。她由于害怕自己一個人在家,產生了錯覺。而且這種錯覺是持久的。
幻覺, 特點是無對象性的知覺,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并且對此堅信不疑。幻覺其實是一種時空知覺錯亂的表現。如幻聽、幻視等。幻聽,有的是聲音本不存在,而幻者卻“聽”到了;有的是聲音真實存在,但幻者聽到的不是聲音的本意。幻視,有的是一種錯覺,有的則是閉上眼睛也能“看”見物體存在,而且真切觸發情緒。
至于 感知綜合障礙 ,如有的幻者感知客觀事物的大小、長短、遠近時產生變形,或視物顯大,或視物顯小;有的產生非真實感,覺得周圍視物像布景、油畫,不真實,沒有生機;有的認為自己的面容或體型像哈哈鏡里的樣貌,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就變成了那樣的模樣,所以頻繁照鏡子,精神幾近崩潰。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時間和空間,其實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時間和空間只是人的一種知覺罷了。對于時間和空間的知覺,受人認知和經驗的影響,有時也會產生錯覺。所以,即便是對于正常人,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耳聽說不定是虛。當我們所認為的“實”和“虛”對我們造成一定心理影響,特別是觸發不良情緒甚至想采取非常行動時,一定要冷靜三分鐘,辨明虛實,再理性地采取措施。
而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則應學會利用所學,明察秋毫,正確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以便及時提出轉診精神科醫生的意見建議。避免把幻者的精神障礙當做一般心理問題來處理。因為心理咨詢的主要工作對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的各類狀態。如果有需要,也只能力所能及地發揮一定的輔助診療作用。到位而不越位,作為心理咨詢師們要謹記。
求一本小說 很早的 主角穿越到機戰世界 可以召喚高達系列的機體和人物
不如給你推薦“機戰無限”這本小說,已經完本了。
喜歡日常+吐槽的可以看看“某不科學的機械師”,也完本了。
CF中的QBZ95
95式自動步槍于1989年提出研制指標要求,于1995年設計定型,命名為QBZ95式5.8mm口徑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該槍于1997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已開始陸續裝備部隊。成為是中國新一代的制式自動步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種大規模列裝部隊的小口徑自動步槍。95式自動步槍
95式自動步槍為無托結構步槍,導氣式自動方式,自動機采用短行程導氣式活塞,機頭回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具有30發塑料彈匣供彈。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外部材料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
5.8毫米槍彈后坐力小,全槍動力特性平穩,整體布局合理,射擊時持槍震動很小,單、點精度均達到較高水平。機構動作可靠。
95式自動步槍可加掛能快速拆卸的35毫米口徑榴彈發射器;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可在夜間弱光條件下對200米以內生動目標精確瞄準。配多功能刺刀可快速裝卸。
95式自動步槍與QBB95式5.8mm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形成95式槍族。后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一般被簡稱為95式槍族。QBZ97式自動步槍是QBZ95式自動步槍的出口型,口徑為西方國家標準的5.56毫米,主要是發射SS109規格的步槍彈。
研制指標要求自動步槍全重小于3.5kg,機槍小于4.4kg,經過初設計,要保持高的零件通用,難以達到指標。從系統出發必須加大減重力度,選擇設計基礎槍步槍為優化核心體,控制在3.2kg,機槍相應控制在4kg,才能得到全系統及系統內每項產品達到指標并保持先進的水平。指標要求自動步槍全槍長不大于760mm(槍管長440mm)、機槍不大于840mm(槍管長520mm)。經過初設計,在保持零件通用率的情況下,機槍的指標又最為緊張,因此,在全槍長上選班用機槍為優化核心體,優化指標定為840mm。全槍長又同槍管長息息相關,又直接影響產品的威力水平,因此,在優化全槍長時,必須把選定的槍管長作為邊界條件,在系統全槍長達標時,要使威力性能先進,是這項統籌的難點。
95式槍族內自動機構件完全通用,步槍與班用機槍之間通用件的比例高,這對生產和維修十分有利。鋼件采用化學復合成膜黑磷化處理,鋁合金零件用硬質陽極氧化處理,上、下護手及上機匣等件采用工程塑料。95式槍族在通過國家靶場的可靠性試驗時,自動步槍故障率在0.4~0.6‰之間,班用機槍在0.1‰左右。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95式自動步槍由槍管、導氣裝置、護蓋、槍機、復進簧、擊發機構、槍托、機匣和彈匣、瞄準裝置、刺刀等11部分組成,還有一套附件。
95式自動步槍槍管內的槍膛分為彈膛和線膛。槍管內膛為精鍛成形,并進行了鍍鉻處理。彈瞠用以容納槍彈,線瞠能使彈頭在前進時作旋轉運動,以保持飛行的穩定性。槍口裝置用來減小發射時槍口的跳動和火焰,并可作為榴彈發射器及刺刀連接座使用。
護蓋由上護蓋與下護蓋組成。上護蓋上有提把,用以提槍前進。下護蓋有握把、扳機護圈、小握把、護蓋鎖孔、掛合桿,主要用以操持武器和射擊。握把內為附件筒巢,用于容納附件筒,前端小握把有通氣孔,用以及時散熱和冷卻槍管。
導氣裝置由氣體調節器、活塞及活塞簧組成。氣體調節器用以調節火藥氣體的大小,標有“0”,“1”,“2”的數字,分別表示閉氣、小孔和大孔位置。通常裝定在“1”上,當武器過臟來不及擦拭或在嚴寒條件下射擊時裝定在“2”上。發射槍榴彈時,必須轉到“0”的位置,以防損壞槍內活動機件。活塞用以承受火藥氣體的壓力,推動槍機向后。活塞簧用以使活塞回到原來位置。
槍機由機體和機頭組成,用以送彈,閉鎖、擊發和退殼,并能使擊錘向后成待發狀態。機體上有圓孔和導筍槽,用以容納機頭,并引導機頭旋轉進行閉鎖和開鎖,機體上還有解脫凸筍、機柄和復進簧巢。擊針,用以撞擊槍彈底火;拉殼鉤,用以從膛內抓出彈殼(或槍彈)還有導筍、送彈凸筍、開閉鎖凸筍、導槽和彈底巢。機頭有3個閉鎖突筍,機頭與槍機框的連接以圓柱體進行,在此圓柱體上有一個連體的開閉鎖及前后運動的帶動凸起。開閉鎖作用面設計在凸起的頂部,后坐帶動面設計在凸起的根部。
復進簧的作用是儲存槍機、槍機框的部分后坐能量,以便賦予槍機、槍機框向前復進及完成推彈、抓彈、閉鎖、解除不到位保險等所必需的能量。
擊發機構由扳機、扳機拉桿、阻鐵杠桿、擊發阻鐵、單發阻鐵、不到位保險機、解脫杠桿、快慢機、擊錘、擊錘簧、擊錘簧導桿、頂頭及擊發機座組成。用以控制待發、操縱擊發及保險。快慢機上的“0”、“1”、“2”分別為保險、單發和連發位置。
機匣用以容納槍機,固定快慢機和彈匣。機匣外有彈匣卡筍和彈匣結合口,用以結合彈匣或彈鼓;機匣內有閉鎖卡槽,能保證槍機閉鎖槍膛;撥彈凸筍,剛以撥出彈殼(或槍彈)。
槍托用以保證機匣內部免污污垢和便于操作。槍托右側有拋殼(或槍彈)口,槍托內有杠桿式緩沖器和后端的變剛度托板組成雙緩沖機構,可降低活動機件后坐時的撞擊。
95式自動步槍一般使用彈匣供彈,必須時也可使用彈鼓供彈。可實施短點射(2~5發),還可實施長點射(6~10發)和單發射擊。點射時射速為每分鐘100發,單發時射速為每分鐘40發。槍管壽命為1萬發。95式自動步槍每支槍配有5個彈匣。彈匣由彈匣體、托彈板、托彈板簧、卡板、彈匣蓋組成,用以容納和托送槍彈。彈匣體后端有三個觀察孔,分別對正第10發、20發和30發槍彈的底緣,用以觀察槍彈的余量。
附件用以分解結合、擦拭上油、攜帶和排除故障。附件有通條頭、通條連接桿(7根)、銃子、銃桿、準星扳手、油刷、油壺、背帶和彈匣袋。使用時,將通條連接桿與通條頭或油刷擰結在一起,用以清除槍管內臟物及涂油;銃子用以拆卸擊針銷、拉殼鉤軸等;準星扳手用以校槍時調整準星高低;銃子用以清除槍管導氣孔的火藥殘渣。
扣扳機后,扳機拉桿拉下擊發阻鐵,擊錘平移向前打擊擊針,擊針撞擊槍彈底火,點燃發射藥,產生火藥氣體,推送彈頭沿膛線向前運動;當彈頭經過導氣孔時,部分火藥氣體通過導氣孔,涌入導氣箍,沖擊活塞,推動槍機向后,壓縮復進簧,完成開鎖、拋殼,并使擊錘向后成待發狀態;當槍機退到最后方時,由于復進簧的伸張,使槍機向前運動,推動次一發槍彈人膛,閉鎖。此時,如快慢機定在連發位置,扳機未松開,擊發阻鐵不能卡住擊錘,擊錘再次打擊擊針,形成連發;如快慢機定在單發位置,擊錘被單發阻鐵卡住不能向前,若要再次發射,必須松開扳機再扣;如快慢機定在保險位置,快慢機軸阻擋,擊發阻鐵使其不能回轉,成保險狀態;當擊錘位于后方(即待發狀態)保險時,扣不動扳機,不能擊發;當擊錘位于前方(即擊發狀態)保險時,活動機件不能壓擊錘向后成待發。
95式槍族的瞄準裝置有傳統機械式、簡易夜瞄、可裝白光瞄準鏡及二代微光管的微光瞄準鏡,表尺上有覘孔型照門,標有1、3、5三個字樣,分別表示100m、300m和500m,表尺照門上的熒光點與準星兩側的熒光點組成簡易夜瞄裝置。準星由準星座、準星連接座、準星護圈和準星4部分組成,準星可擰高、擰低,準星連接座可左右移動,準星連接座和準星座上各刻有一條刻線,用以檢查準星位置是否正確。瞄準鏡座用以安裝白光、微光瞄準鏡。
白光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3倍,用于遠距離目標精確瞄準。白光瞄準鏡用于對600m內(配于自動步槍時)或800m內(配于班用機槍時)的目標實施瞄準射擊和戰場觀察。當目標寬度為0.5m時,可概略測定目標距離。白光瞄準鏡主要由物鏡組。分劃調整機構。目鏡組。眼罩、照明機構和與槍配合的鎖緊機構等部分組成。
微光瞄準鏡的放大倍率也為3倍,可在夜間弱光條件下對200米以內的生動目標精確瞄準。兩種瞄準鏡通用于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并能在槍身上快速裝卸。微光瞄準鏡是一種輕便的被動式夜間瞄準器材,可有效地進行夜間精確瞄準;觀察發現敵人所使用的紅外光源或其他光源的位置。在無月星空、中等對比度、背景不透亮的條件下,能識別200m處站立的人員。微光瞄準鏡主要由鏡體、成像系統、分劃調節機構、低溫外接電池及罩具等組成。
刺刀(匕首)用以刺殺敵人,也可作為格斗匕首和野戰工具用。多功能刺刀由刺刀和刀鞘組成,刺刀上有剪刀部位、剪刀軸孔、銼削部位、刀環、刀柄座、砍削部位和鋸割部位;刀鞘上有掛帶、帶扣、磨刀石、平口起子、剪座和軸。(注:戰斗中如需用刺刀刺殺敵人時,應將刺刀裝在槍上,其要領是:將刀環套入槍的瞠口裝置前端,刀柄座的T形槽對準槍上刺刀座的T形凸筍,向后拉到定位。卸下刺刀時,左手握護蓋,右手用力按壓刀柄左右凸筍(刻有直紋處),然后將刺刀向槍口方向抽出,并裝入刀鞘內,掛在腰帶上)。多用途刺刀綜合了砍削、剪切、銼削、開啟瓶口和磨刀等功能,既可用于自動步槍,也可用于班用機槍。95式槍族發射5.8mm普通彈系列,必要時還能發射5.8mm機槍彈系列。步、機槍還能實彈發射標準接口尺寸(Ф22x125mm)的槍口榴彈,也能安裝快速拆卸的35mm口徑下掛榴彈發射器。
95式自動步槍具有射速快,威力大,射程遠。其性能已經遠遠超越了81式自動步槍。
[編輯本段]規格數據
項目類別 QBZ95自動步槍 QBZ95B短突擊步槍
全長 746mm 609mm
槍管長 463mm 326mm
全重 3.25kg 2.9kg
初速 930m/s 790m/s
理論射速 650RPM 650RPM
站到射速 單發 40RPM 40RPM
連發 100RPM 100RPM
直射距離 370m 370m
有效射程 400m 300m
彈匣容量 30rds 30rds
[編輯本段]彈藥
95式自動步槍配用的5.8mm彈藥95式自動步槍配用5.8mm DBP87普通彈,是5.8mm小口徑槍彈中的主要彈種;必要時DBP87普通彈也可配用于88式5.8mm通用機槍和88式5.8mm狙擊步槍等步兵輕武器。
DBP87彈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DBP87彈在初速、直射距離、高于5.56mm SS109彈和5.45mm 7N6彈。在同等距離內侵徹力和殺傷威力均優于SS109彈和7N6彈(又稱M74型步槍彈,供俄制AK74、AN94等自動步槍使用)。
5.8mm普通彈同北約5.56mm SS109彈相比,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外彈道直射距離也比較遠。自動步槍直射距離375m,班用機槍680m。下表為槍管長度相近的95式班用機槍和FN MINIMI(M249T75)輕機槍各自發射的彈頭威力對比表:
口徑 彈頭重 槍口動能 400m動能 最大彈道高 600m動能 最大彈道高
DBP87 5.8×42mm 4.156g 1952 J 695.6 J 0.36 mm 378.4 J 1.11 mm
SS109 5.56×45mm 4.0g 1711 J 603.3 J 0.39 mm 339.6 J 1.18 mm
[編輯本段]缺陷
95式槍族比起中國軍隊過去裝備的槍族在戰術性能上得到提高,但在部隊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95式槍族的缺點,例如:
受研制時認識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其擴展功能方式采取的是最簡單的連接座式,這種方式雖然結構簡單,但無法形成模塊式功能,難以滿足部隊對功能多樣的需求。
95式自動步槍沒有空倉掛機,這也是該槍飽受爭議的焦點之一。通常而言,空倉掛機起到兩個主要作用,一是提醒士兵槍彈已經打完,二是便于快速裝彈。從實戰的角度看,無論是自動步槍還是半自動步槍,空倉掛機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最終裝備部隊的95式自動步槍確實沒有空倉掛機,其中的很多決定因素值得深思。
簡易夜瞄裝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鉅147通過填涂方式裝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脫落問題,而且鉅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滿足軍品長期貯存的要求,給部隊使用帶來許多不便;研制的二代微光瞄準鏡由于價格問題不可能全面裝備,而且200m的夜視距離也顯不足,全天候作戰能力有待提高。
光學瞄具瞄準不便是部隊反映比較多的問題,這主要是95式自動步槍受“應滿足以機械瞄具為主要瞄準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裝光學瞄準鏡后瞄準基線太高,無法舒適貼腮瞄準。
類似于M16的有托槍通常利用彈匣作為下掛榴彈發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動步槍由于采用無托結構,加裝下掛防暴榴彈發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為握持部位,實際使用時不方便。
95式槍族采用無托結構使全槍布局十分緊湊,但也帶來射擊時射手貼腮靠煙源太近,沒有燃燒完全的火藥燃氣從拋殼窗、拉機柄槽和上護蓋散熱槽溢出,直接刺激射手眼睛或彌漫在瞄準基線上,以至影響射手持續瞄準射擊,這種情況也給武器使用帶來不便。
5.8mm普通彈采用的雙基扁球藥燃燒不完全,95式槍族在發射2,000發彈(全槍需要清洗的射彈數)后,通常都會出現氣體調節器和活塞取出困難的問題,而且射彈多后,還會出現導氣孔由于火藥殘渣堆積變小的問題。另外為了獲得好的外彈道性能,5.8mm普通彈將部分難題轉移到了內彈道,造成槍口壓力過高,給解決槍口噪聲和火焰問題帶來許多困難。5.8mm普通彈采用的是常規雷汞底火,存在長期貯存后底火銹蝕問題,給可靠使用留下隱患。
塑料件容易磨白,這主要是塑料材料本身的問題。要滿足低溫-45℃的可靠使用要求,塑料中的玻璃纖維含量就不能太高,而磨白問題主要是塑料強度不足,這個矛盾比較難解決,塑料件磨白后影響了95式槍族的美觀。
95式槍族進行分解結合時,有時會出現散件丟失和零件倒裝、錯裝問題,這種情況給武器正常使用帶來不便。
上述問題有許多均是在部隊試用初期提出的,95式槍族一直在改進,有部分問題現在可能已經得到解決。從已經公開的圖片分析,至少是經過了3個階段。這3個階段的區別特征可從拉機柄的形狀和上護木的散熱孔數量識別出來。
美國上世紀SR71黑鳥偵察機,為何說是受外星人支持才開發出來的?
這主要還是因為SR71黑鳥偵察機太另類了,尤其是SR71的外形,普通人看到一般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這是地球上設計的飛機嘛?應該是外星人設計的吧!
其實說SR71黑鳥偵察機是外星人參與設計的,主要是肯定它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就是外形,第二就是它的性能。
外形一看便知,它和很多當時的飛機不一樣,很細長,顯得非常另類,當然采用這樣的外形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為了獲得高空高速飛行,考慮的是空氣動力學,減少飛行的阻力。
所以SR71黑鳥偵察機的最大飛機速度超過了3馬赫,最大飛行高度也超過了26000米,這樣的飛行數據,是當時的其它飛機所無法比擬的,說是外星人支持開發的,一點也不奇怪。
而獲得這樣性能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進入對方的領空進行偵察活動,獲得情報信息,美國尤其需要對當時的蘇聯進行偵察,因為美蘇爭霸,都需要時刻了解對手。
如果是一般的偵察機,還沒有進入對方領空,就會被發現,當時的雷達已經足夠先進,可以對空中目標進行預警,像偵察機這樣的大型目標,很容易被發現,然后指揮戰斗機起飛攔截就行。
但是如果采用高空進入,那么即使被發現,對方戰斗機也無法攔截,因為當時的戰斗機,最大飛行高度不到16000米,無法進入高空領域作戰。要是再加上高速,不光高度夠不到,速度也夠不到,攔截SR71黑鳥偵察機就成為不可能。
美國就利用SR71黑鳥偵察機的高空高速優勢,對蘇聯等多個國家進行了偵察活動,在當時沒有一架被攔截或者擊落,這也證明了SR71黑鳥偵察機性能的先進性。
不過有盾就有矛,SR71黑鳥偵察機還沒有誕生多久,就已經有武器對它進行有效反制了,比如防空導彈,尤其是蘇聯的防空導彈,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擊落了美國的高空偵察機,使得SR71黑鳥偵察機的偵察活動不得不有所收斂。
另外戰斗機的最大飛行高度和最大速度,也獲得了提升,比如俄羅斯米格25和米格31,無論是高度還是速度,已經可以和SR71黑鳥偵察機相比,所以SR71黑鳥偵察機于1990年退役。
SR-71黑鳥偵察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沒有被擊落的偵察飛機,它高空高速的性能使得當時的導彈都無法追得上。在冷戰時期,它充當了美帝刺探情報的急先鋒,直到它退役,實戰記錄中沒有任何一架曾被敵機或防空導彈擊落過的記錄。
SR-71黑鳥偵察機是1963年開始研制,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廠研制生產,臭鼬工廠在軍機是威名赫赫,大量高 科技 都由它研發并投產。黑鳥偵察機于1964年首飛,1966年服役,共生產32架,SR-71偵察機仍然是世界上有人駕駛的最快的飛機。它可以在24千米的高空,以每秒72平方千米的速度掃視地表,配合上SR-71的高速,其攜帶的攝像機僅需7分鐘便可完成等同于朝鮮國土面積的高清拍攝,從26千米高空拍攝的照片甚至能清晰地顯示出地面上車輛的車牌號。至1990年全部退役,保持著從未被擊落的神話。
飛行高度達到30000米,最大速度達到3.5倍音速,比導彈飛得還要高、還要快,這是世界各國對黑鳥偵察機最忌憚的地方。就是放在今天,它身上的重多技術都是非常先進的。說它是外星人支持制造是因為它在當時集最多先進技術于一身,高空高速的性能也是沒有任何一款偵察機可以比擬。美國在研發初期進行大量的保密工作。直到它真正投入使用,人們都沒有辦法得知它究竟是一款怎樣的飛機。
使SR-71黑鳥成為經典飛機的就要數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他就是凱利·約翰遜。也是他的領導下,臭鼬工廠第一次開始了去層級的扁平化管理。與現代互聯網上流行的去中心化類似,建立若干個工作小組,各小組之間信息互相共享,打穿層級結構,更快更靈活的方式解決棘手的問題,使得臭鼬工廠在軍機界穩坐世界第一的頭把交椅。凱利·約翰遜也成了今天軍迷口中的“穿越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眾多當年的相關資料開始解密,SR-71黑鳥偵察機的設計方式及眾多技術細節漸漸暴露在世人的面前。我們為之驚嘆的同時,也不免佩服美國人當時的創新理念。
任何SR-71黑鳥偵察機是受外星人支持才開發出來的這種說法都是無稽之談。
我們不得不承認SR-71黑鳥偵察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飛機之一,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廠研制。SR-71黑鳥偵察機從1963年研制,1966年開始服役,1998年美國空軍宣布其永久退役,32年的服役生涯,創造了一個不滅的神話,世界上從服役至退役從未被擊落的一款偵察機。
當然這種飛機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是很多國家想都不敢想的,如此短暫的研制時間,科幻般的外形,以及美方公布的飛機的各項性能數據,都讓人們對這架飛機產生了諸多懷疑,其中不乏外星技術支持這一假說。
這款戰機在當時也被譽為“ 跑的比導彈還快的飛機 ”。確實如此,其可以在2.5萬米的高空以三馬赫的速度高速飛行,當然這種高速和空氣之間的摩擦,必然會產生相當高的溫度,因此此飛機幾乎全身采用了鈦合金結構,而且外表涂有黑色的涂裝進一步降低了飛行過程中產生的高溫,減少了雷達發現的幾率,縱使做了一些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工作,但是其在高速飛行時產生的高溫在雷達上尤為突出,從本質上看其壓根就不是一架具備隱身性能的飛機,但是其憑借超高的巡航速度,總是可以躲避危險。
SR-71黑鳥偵察機誕生于冷戰時期,第一架就被部署在了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對當時的越南,蘇聯以及朝鮮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偵查。其中蘇聯使用導彈進行攔截數次,但均未成功,遇到了比U-2偵察機更棘手的問題。
雖然這款偵察機在世界上一度名聲大噪,但也擋不住美國經濟的疲軟,美國由于國防預算的降低以及飛機的使用以及維護成本的上升,不得不將此款飛機送進博物館。
當然SR-71黑鳥偵察機并不是唯一一個被稱為外星 科技 的產物,美國的另外一款飛機B-2隱身轟炸機更具科幻色彩,反常規氣動布局,飛翼結構,世界上唯一一款服役的隱身戰略轟炸機。這些標簽都讓世人看到了其獨樹一幟的一面。當然防尉君在這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美國并未接受來自外星人的技術,這些都是科學家 探索 出來的,我們可以質疑他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實力在某些領域確實非常強大。
SR-71偵察機的外形極為科幻,和普通的飛機氣動布局大不一樣,所以才會覺得其是在外星人的幫助下制造出來的。其實SR-71,B2,F117這三型飛機的外形都比較科幻,而F117和SR-71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的,B2是由諾格公司研發的。
SR-71偵察機具有“在3萬米高空以3馬赫速度飛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種能力,該飛機的機身較為修長,機翼和機身的區分并不明顯,也可以說是采用了翼身融合技術。SR-71偵察機的整體氣動布局就是“大邊條翼+大傾角三角翼”。由于機頭兩側的邊條翼比較大,除了可以提供不少升力外,還可以減少RCS。另外,在超音速飛行時,SR-71機頭邊條翼產生的激波將機身,機翼等全部包裹在里面,就可以減少不小的飛行阻力,大傾斜的三角翼也比較有利于超音速飛行。所以說,為了在氣動上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SR-71被設計成如今的這樣布局。即便以如今的眼光看起來,SR-71的氣動外形也比較科幻,兩臺J58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上。
SR-71偵察機擁有“雙三”性能除了氣動布局的作用之外,兩臺J58發動機也功不可沒。J58發動機屬于渦噴沖壓發動機,在亞音速飛行時以渦噴的形式工作,當SR-71以超音速飛行時,兩臺發動機就以沖壓的形式工作。給SR-71偵察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J58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54千牛。
雖說SR-71偵察機擁有3馬赫的速度,但是其機動性極為差勁,最大過載能力還不如一般的民航客機。民航客機的最大過載是2.5g,而SR-71的最大過載只有2.2g。導致SR-71機動性差勁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機體全部采用了鉚接的鏈接方式,根本沒有一絲焊接的技術。另外,SR-71偵察機的機身材料為鈦合金,由于鈦合金的密度較小,強度比鋼材弱一點,所以能夠承受的最大速度也就是3馬赫了。別看現在戰斗機使用了大量等我鈦合金,但是其極速也沒有超過3馬赫,普遍在2.2馬赫左右。
由此可知,SR-71偵察機之所以看起來極為科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達到在3萬米等我高空以3馬赫的速度飛行的性能。
說美國SR-71“黑鳥”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在設計時受到了外星人的支持,只是想表達SR-71的特別之處!從它的外形就可以看出來,SR-71和當時的飛機外形完全不一樣,就是放在現在,“黑鳥”也是另類的存在,不像這個星球設計的飛機一樣,所以有人稱之為“外星人”設計的飛機。
▲SR-71“黑鳥”偵察機
二戰結束以后,冷戰開始,美蘇兩大陣營開始全方面的對抗,但是由于雙方都擁有數量龐大的核武器庫,導致兩大陣營開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過防人之心不可無,美蘇兩國之間還是進行著相互威懾,試探對方的底細!由于當時衛星技術還并不成熟,軍事偵察衛星從太空進行偵察也就不可能,所以美蘇兩國還是保留了二戰的傳統,利用偵察機進行空中偵察。
▲“黑鳥”偵察機高空高速飛行模擬圖
不過既然在空中進行偵察任務,就必須要深入到對方的領空進行偵察,所以偵察機如何保護自身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美國經過研究,覺得利用高空和高速的優勢,可以進入蘇聯領空進行偵察活動。
這樣,即使被蘇聯發現,蘇聯也很難進行攔截,因為當時的蘇聯戰斗機無論是最大飛行速度還是最大飛行高度,都有一定的限制。美國在抓住蘇聯戰斗機這兩個特點后,就開始了研制高空高速偵察機,SR-71“黑鳥”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就應運而生了。
▲蘇聯米格-19戰斗機
首先就是高空高速這兩個性能了,SR-71“黑鳥”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3.2馬赫,最大飛行高度超過26000米,使得飛行員必須穿類似航天服一樣的飛行服。這些可是當時的蘇聯米格攔截戰斗機無法達到的高度和速度,雖然每次蘇聯雷達發現了“黑鳥”偵察機,但是都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SR-71進行肆無忌憚的偵察活動。
除了高空和高速優勢以外,“黑鳥”偵察機的航程也比較大,接近5000公里,再加上安裝了先進的光學偵察設備,使得SR-71不光偵察范圍大,而且還能有很高的偵察精度。并且SR-71還采用了超時代的隱身設計,包括外形隱身和材料隱身,這可是現代五代機才有的標準,要知道SR-71研制年代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正式服役的“黑鳥”偵察機
SR-71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服役以后,在一段時間內,為美軍提供了大量的蘇聯和其它國家情報,為美國對抗蘇聯陣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好景不長,蘇聯為了應對來自美國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的威脅,研制除了多款對付“黑鳥”的武器,這里面不得不提兩款武器: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戰斗機和薩姆防空導彈。
首先要提薩姆防空導彈,它的出現,讓所有的空中飛行目標都受到了威脅,它擁有極高的飛行速度、射高和射程,導致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蘇聯薩姆防空導彈,成功擊落了多架“黑鳥”偵察機的“兄弟”U-2偵察機,SR-71的偵察活動就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蘇聯薩姆防空導彈
再者就是米格-25戰斗機的誕生,它是一款高空高速戰斗機,無論是最大飛行速度還是最大飛行高度,都接近SR-71偵察機,也嚴重威脅了“黑鳥”偵察機的安全。
▲蘇聯米格-25戰斗機
同時,軍事偵察衛星和無人偵察機的使用,也讓SR-71偵察機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它們使用起來效果更好,代價也低。所以在1990年,SR-71偵察機就退役了,不過后續還有幾架在進行試驗飛行,用于研究。
▲退役后的SR-71“黑鳥”偵察機
總體上來說,SR-71“黑鳥”偵察機雖然技術先進,在當時就使用了各種先進的技術,包括目前還在熱門的雷達隱身技術,外形也很科幻,但是在雷達、防空導彈和高空高速戰斗機等武器面前,SR-71已經沒有優勢。 如果它早誕生幾十年,或許作用更大,可是時代不等人,SR-71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作為一款偵察機,服役超過20年,受到上萬次攻擊,但從未被擊落過,在冷戰如火如荼的年代,各式防空導彈層出不窮,為了防御美軍的高空偵查,蘇軍方面推出的S-100系列防空武器在二十年的時間里發射了超過5000次,但是沒有一次擊中目標,那么該型偵察機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軍提出了“在三萬米高空,三馬赫速度”下進行偵查任務的雙三指標,在那個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三萬米高度飛行,空氣稀薄,無法支持戰機發動機持續的高水準輸出,但是由波音公司主導,超過15家設計制造公司聯合制造的黑鳥偵察機在經過6年的研發制造后,順利服役。
由于它詭異的外形酷似外星飛船,當蘇軍第一次獲得該型偵察機的近照的時候,懷疑是受到外星人支持研發的戰機,在隨后的一系列戰機中,米格-25無法在如此高的升限下追趕黑鳥偵察機,而即便是深入蘇聯腹地,蘇軍方面不計成本的發射防空導彈,到該型偵察機盡數退役時,蘇聯方面也未能擊落一架。
該型偵察機,是第一款大規模使用鈦合金技術的軍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批批用于制造該型飛機的鈦,都是通過貿易手段從蘇聯加盟國獲得的,這種鈦合金在高速飛行用,依舊可以保證飛機的結構完整,雖然在高速飛行下,偵查目的已經很難達到,黑鳥偵察機的存在,大底是進行軍事挑釁任務而存在的。
因為SR71偵察機非常傳奇,他的傳奇包括他3馬赫飛行速度、3萬米實用升限、從未被擊落、外形科幻等等,他的性能非常卓越,主要得益于冷戰時期 科技 競賽的熱衷,要說SR71黑鳥偵察機為啥需要這么厲害的性能,其實就是一句話:他是唯一可以深入蘇東集團搞偵查的飛機。
SR71沒有被擊落過,幻如宇宙飛船的外觀,都讓他獲得了外星 科技 的稱號。
SR71服役20年內,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威脅,蘇聯沒有一種戰斗機或者防空導彈能夠打得到他,不是飛不下那么快,就是飛不到那么高,一直等到米格25的出現,才擁有了阻擋SR71的能力。在冷戰時期,雙方對對方的軍事情報都是高度的保密,幻如一道鐵幕阻擋在雙方之間,誰也不知道對方那邊每天在發生什么事情,或者出現了什么變化,世界被分成了兩個部分。
他的設計非常簡潔,就像是發動機上坐個人,因此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墜毀率達到37%,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但是如果想要切實的知道對方每天在干什么,在偵察衛星可以大量使用之前,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發大型、高空、高速的戰略飛機,這些戰略飛機包括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偵察機,SR71就屬于戰略偵察機,美國需要依靠這些飛機去獲得蘇聯境內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報,同時,在當時,SR71是唯一可以深入蘇東集團縱深內部進行偵查的飛機。
美國曾想用SR71研發一款洲際超音速轟炸機,不過也作罷了。
這架飛機的外形非常科幻,造成這種科幻外觀的原因是因為他需要具備完全的高空高速能力,同時還需要進校一定的雷達隱身設計,他是最早的對雷達進行低可探測設計的飛機,而且也是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初步 探索 ,其機頭和發動機的設計就是完全適應超音速飛行的設計,充分利用了激波原理的設計。
SR71是最早采用了針對雷達的外形隱身設計的飛機。
比如,他的J58發動機,就是最早的半沖壓式發動機,他的進氣口前有個激波錐,用以生成激波,在高速下,空氣因為激波被壓縮,直接進入燃燒室進行燃燒,整個過程非常簡單直接,因此可以產生類似于沖壓發動機的效果。他的飛行員在飛行時,要穿戴類似于宇航員的裝備,這都不能簡單用抗荷服來說明了,已經屬于宇航服了。
SR71飛機已經退役,也不再神秘,關于其外星 科技 的傳言也早已經變成笑談。
這些既科幻又強大的設計和性能,讓SR71獲取了高于那個時代的性能和外觀,也因此被部分媒體渲染為獲得了外星 科技 支持,實際上,如果我們以現在的眼光來看,SR71無疑也是落伍的,很容易被打擊的,現代高超音速飛行器都能達到10馬赫的速度了,SR71已經沒有那么有用了,早已經退役。所以說,所謂的外星 科技 ,本來就是無稽之談,更是一種夸贊。
外星人為什么會有能力幫助美國搞研發?難道外星人也有其他的外星人幫助?那么問題來了幫助外星人的外星人又得到了那些外星人的幫助?這類問題簡直是腦殘!
真要是外星人幫助下研發出來的那就不會漏油
新手如何學習無人機,如何選擇機器?
航拍系列個人消費型航拍產品性能主要和產品尺寸重量、影像傳感器、圖傳距離、續航時間和圖片/視頻分辨率等有關。
也請根據個人需求和使用場景選擇,這里僅針對個人消費進行建議:
若是無人機萌新:第一次嘗試航拍,建議選擇性價比相對合理產品系列練手;
若是科技弄潮兒:追求最新最先進的產品,可選擇最近發售、各項性能相對居中的產品;
若是航拍老江湖:追求極致的航拍體驗及對畫質和高級功能有要求,可選擇各項性能較高產品。
DJI Air 2S
一有盡有
DJI Air 2S 囊括一臺強大航拍機所需:1 英寸影像傳感器,5.4K 視頻,大師鏡頭智能拍攝功能,12 公里1080p 圖傳,四向環境感知,高速飛行主動避障。DJI Air 2S,將旅途所見打造成一場視覺盛宴。
DJI Mini 2
小巧強大的入門級無人機
帶上 Mini 2 看世界,為你的視野插上翅膀。DJI Mini 2是大疆最輕的航拍無人機,輕于249g,相當于一個蘋果的重量。麻雀雖小,但它擁有強大的性能:能夠拍攝 4K 高清視頻,實現 4 倍變焦,持續飛行 31 分鐘,還能一鍵起飛、返航。無論是在生活中記錄點滴日常,還是在旅途中航拍山川大海,它都可以輕松實現。
Mavic Air 2
均衡之作
如果你想在內容創作的路上更進一步,Mavic Air 2 無疑是理想之選。Mavic Air 2 可拍攝 4800 萬像素照片,4K/60fps@120Mbps 視頻,和 8K 移動延時影片。TA 的智能拍照功能還可以根據場景對照片進行優化,讓你輕松拍出優質照片。此外,Mavic Air 2 還有 OcuSync 2.0 圖傳系統,10 公里之遠也能查看1080p 的實時畫面,將遠方美好盡收于屏幕之上。
Mavic 2 Pro
航拍畫質旗艦
Mavic 2 Pro 是許多航拍愛好者夢寐以求的無人機。TA 緊湊便攜的機身蘊藏強悍性能,配備行業領先的哈蘇相機,擁有 10-bit Dlog-M 模式和可調光圈,可拍攝細節充沛,色彩明艷的畫面。擁有頂級配置的 Mavic 2 Pro,可以滿足你對航拍無人機的所有想象。
了解更多
立即購買
Mavic 2 Zoom
創作之選
如果你熱衷創作,那 Mavic 2 Zoom 堪稱首選。TA 的 2 倍光學變焦,讓你無需靠近飛行,就能獲得滿滿細節。還有 4800 萬像素超解析照片以及滑動變焦模式,助你盡情發揮創意。快帶上 Mavic 2 Zoom,拍出你的創意大作吧。
Phantom 4 Pro V2.0
專業級 4K 無人機
Phantom 4 Pro V2.0 是一臺專業級 4K 航拍無人機, 擁有1英寸2000萬像素相機,可拍攝 4K/60fps 視頻。Phantom 4 Pro V2.0還配備機械快門,高速運動中的物體也能輕松捕捉。TA 的拍攝性能如此強悍,飛行性能也毫不遜色,配備先進五向障礙物感知技術,為飛行保駕護航。入手 Phantom 4 Pro V2.0,讓你變身專業選手。
戰斗機,轟炸機怎樣從外型上一眼辨別出?
殲擊機
用于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還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完善,專用截擊機的任務已由殲擊機完成,截擊機不再發展。具有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特點,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于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早期的殲擊機是在飛機上安裝機槍來進行空中戰斗的;現代,多裝有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還可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線制導的近距格斗導彈和炸彈或命中率很高的激光制導炸彈,以及其他對地面目標攻擊武器。殲擊機最大飛行時速達30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20千米,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200千米,帶油箱時可達5000千米。機上還帶有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
發展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飛機首先用于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隨后就出現用飛機來阻撓敵機執行上述任務的戰斗行動,形成空中的對抗。開始時只是后座的射擊員用手槍、步槍和機槍在空中相互射擊。1915年德國研制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I .飛機。機槍固定在機身頭部,穿越機頭的螺旋槳旋轉面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槳葉。這樣,后座的射擊員被取消,駕駛飛機和射擊都由駕駛員來完成。這種飛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空戰能力。從此確立了殲擊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后,殲擊機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斷改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00公里/時,升限高度達6000米,重量接近1噸,發動機功率169千瓦,飛機配備7.62毫米的機槍。當時著名的殲擊機有德國的福克D和E、英國的S.E.5和法國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達700公里/時,飛行高度達11公里,重量達6噸,所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則由機槍發展到20毫米的機炮和空空火箭。瞄準系統已有能作前置量計算的陀螺光學瞄準具。這一時期著名的殲擊機有英國的“噴火”式,美國的P-51、P-47,蘇聯的雅克3、拉5和德國的Me-109、FW-10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262噴氣式殲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960公里/時。戰后噴氣式殲擊機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殲擊機,飛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現了噴氣式殲擊機空戰的場面。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使用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飛機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飛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時),飛行高度15000米,飛機重量約6號,發動機推力29420牛。機載武器已發展到20毫米以上的機炮,瞄準系統中裝有雷達測距器。帶加力燃燒室外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便于改善飛機外形,殲擊機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后,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配備武器已人機炮、火箭發展為空空導彈。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殲擊機有美國的F-104、F-4,蘇聯的米格21和法國的“幻影”3等。60年代中期,以蘇聯的米格25和美國的YF-12為代表的殲擊機的速度超過三倍音速,作戰高度約23000米,重量超過30噸。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制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并重。以后,新設計的殲擊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于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
現代殲擊機的特點 為了獲得優異的空中格斗能力,現代殲擊機在性能、外形、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武器配備和火控系統等方面有一些新的特點。
①性能: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在音速附近穩定轉彎率可達18度/秒,瞬時轉彎率達75度/秒;飛機在9000米高度上,速度從馬赫數0.9增加到馬赫數1.6所需時間為50-60秒;海平面最大升率達300米/秒;靜升限18000米左右;能在低空作超時速飛行;高空最大飛行馬赫數在2左右;最小飛行速度為200公里/時;最大飛行迎角可達60°;低空作戰半徑約500-600公里;飛機起飛、著陸滑跑距離小于1000米;飛機最大過載可達9g。
②設計面貌:飛機在空戰中的推力普遍大于重力(即推重比大于1),多采用低流量比的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大,重量輕,不加力工作時耗油率小。為兼顧在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范圍內都有較小的阻力,飛機采用中等后掠角、中等展弦比并帶前緣連條的薄機翼,或是采用三角形薄弱機翼。翼型相對厚度約4%,并有隨馬赫數和迎角自動偏轉的前、后緣機動襟翼(或縫翼)。正常布局(有平尾)飛機空戰時機翼單位面積載荷約3000帕(300公斤力/米2);無尾布局為2000帕。殲擊機一般為單座。為擴大駕駛員視界,采用水泡形座艙,即使在地面上也能保證將駕駛員彈射到足夠的高度,大量采用整體機內部油箱載油量約占正常起飛重量的30%。飛機操縱系統廣泛采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的基礎上采用主動控制技術,提高飛機的作戰性能。
③武器和火控系統:現代殲擊機普遍裝有口徑 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同時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跟蹤的近距格斗導彈。也可攜帶2-3噸航空炸彈或其他對地攻擊武器。飛機上裝有用數字計算機控制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它由有下視能力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組成,可與通信導航識別綜合系統和電子對抗系統交聯。駕駛員通過平視顯示器、下視儀和多功能顯示器獲得敵我機參數的信息,控制和管理導彈、機炮、火箭和炸彈的瞄準、發射和投放。火控系統的操縱是安裝在駕駛桿和油門手柄上,便于駕駛員將飛機駕駛和空戰合為一體。由于傳遞信息的設備較多,信息量大,為減少電纜數量和信息傳遞差錯,采用多路傳輸數據總線。
④使用維護:殲擊機上各種機載設備和控制系統越來越復雜,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為此,飛機表面開有大量檢查和維護用的口蓋和艙門,總面積達飛機表面積的60%。所有電子設備均采用積木式結構,有自動檢測能力,可在外場方便地更換插件。現代殲擊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飛機平均故障間隔飛行小時已從50年代的1小時提高到3小時。每1飛行小時所需的維護工作,從50年代的30工時降低到10工時左右。
轟炸機
轟炸機
用于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范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臺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在飛機用于軍事后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并首次采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臺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制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于1942年7月首次試飛,后來由于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制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制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于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制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制的B—IB型變后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涂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制 “隱身”戰斗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拼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采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并涂有隱身涂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于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并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關于穿越機機體開箱和穿越機機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