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裝魚袋充氧,氣怎么出來?
- 2、唐朝會用“魚符”代替“虎符”是什么原因呢?
- 3、物美買魚袋里有塊黑布
- 4、宋朝的官員為什么只用魚袋,不用魚符?
- 5、裝大魚用魚桶好還是魚袋好?
- 6、楊貴妃:在她一生的五個男人中,最愛的原來是李白
裝魚袋充氧,氣怎么出來?
下班有時各自打一把 試試拔下去就可以了 那個他們就可以放出來了
唐朝會用“魚符”代替“虎符”是什么原因呢?
魚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裝飾物,魚袋最實用的價值就是用來盛放隨身的魚符。這種由官員隨身佩戴的魚袋成為唐代官員的等級象征,逐漸演變出了與之相適應的魚袋制度。
說魚袋不得不說一下魚符。唐朝的魚符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用于任免官員、調撥軍隊、作為出入憑證的銅魚符,另一種是作為身份等級象征的隨身魚符。在唐朝時期的魚符是左右兩半,中間有“合同”兩字,分開之后每半邊兒的符上,只有半邊字兒,合在一起才能看見完整的“合同”兩個字。我們現在簽合同的時候,需要一式兩份,中間蓋章,雙方各持一份。“合同”一詞,就是這樣來的。宋代承襲了唐制,但是不用魚符,而是直接在袋子上紋上魚形,有金魚袋和銀魚袋之分。
魚袋是唐朝服飾制度中的一種,而這種官員佩戴魚袋的制度又被稱為章服制度。《舊唐書?輿服志》中提到“自后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魚袋的出現并不是偶然,而是古代服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環。
魚袋
魚袋制度出現的背景
唐代魚袋制度
在唐朝衣服有祭服、常服、朝服、公服四等。每一種服飾制度中都有對飾品的具體規定。而魚袋就是常服制度中所規定佩戴的飾物之一。
正如上文所說,魚袋制度又稱作章服制度,它是囊括在古代輿服制度中的一種。佩戴魚符在唐朝有著兩種作用,一是相當于通行證的作用;另一種就是身份的象征。
章服制度從隋代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唐朝官員的服裝,是按照官品來決定服裝的顏色和配飾,關于顏色的規定稱之為品色制度,這點我們在之后會有提到;而關于配飾的規定則稱之為章服制度。
《唐六典》中有記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配以為飾”。根據裝飾魚袋所用薄片的材質不同,可以將魚袋分為兩種,一種是用金片裝飾的、一種是用銀片裝飾的。武則天時期將魚符變為改成龜符,魚袋也稱之為龜袋。武則天改制之后,又將魚袋等級化,按照金、銀、銅三種不同的龜袋來區別官員品階的高低。
到中宗時期,又改龜袋為魚袋,還保留了武則天時期的魚袋等級制度。這時候佩魚的范圍開始逐漸擴大,魚袋的彰顯身份的作用,已經遠大于其實際的用途。到了睿宗時期,將魚袋和服色相匹配,服紫者配金魚袋,服緋者配銀魚袋,紫服緋服和金銀魚袋的固定搭配共同組成了唐代的章服制度。
唐代魚符
為什么會出現魚飾?
開篇提到了魚符是源自于虎符,但是在李淵時期為什么會改成“魚”呢?
據說是因為為了避諱李家祖先李虎的名諱。而魚符的形狀是鯉魚,用“鯉”字來喻“李”。而且唐朝的李淳風用“江中鯉魚十八子”來比喻李唐王朝。由于李唐皇帝對鯉魚的崇拜,也利用增強鯉魚的神秘色彩來達到讓百姓認為“李家”上承天命的目的。
而武則天用龜符的原因就更簡單了。武則天建周之后,將玄武和“武”結合,同樣也是用來表示自己是上承天命。于是將魚符改為龜符。
龜符
唐朝歷代魚袋制度的變化
在高宗時期,魚袋制度開始實施;武則天時期魚袋被龜袋所替代。中宗時期又恢復的魚袋制度,并逐漸發展出了服色和配魚相結合的“紫金魚袋”、“銀緋魚袋”。在中宗和睿宗時期,不但魚袋制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關于魚袋的賞賜的記錄也大大超過了前朝的記錄。中宗、睿宗時期皇帝會將魚袋賞賜給外臣,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魚袋使用的范圍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讓魚袋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也是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
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統治收到了極大的沖擊,魚袋的使用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在肅宗、代宗時期,肅宗是在安史之亂中登基的,登基后又是一段時間的平亂,接著便是要讓滿目瘡痍的李唐王朝恢復安定。在這種時候,人心不穩,魚袋作為一種虛幻的賞賜,在這個時候便變得無足輕重了!唐憲宗時期,李唐王朝逐漸從安史之亂的打擊中恢復,李唐皇室的威信也逐漸重新樹立起來,這一時期魚袋的使用也逐漸多了起來,人們的觀念也開始出現變化。縱觀唐朝歷代的魚袋使用變化,
在唐朝的各個皇帝在位的時期,皇帝恩賜魚袋的數量可以反映出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系。沒有了強大的軍政經濟能力,這種賞賜性的代表身份的魚袋也就成為了一種擺設,起不到任何的實際作用。比如說玄宗后期,對邊鎮賞賜的魚袋也只是維系君臣關系的一個遮羞布。
明人繪唐玄宗像
與魚袋制度相配合的品色制度
有唐一代是官服品色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唐朝時期針對服色制度進行了多次的調整,逐漸走向了完善。
在唐太宗時期,對官員的服色按照官品進行了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紫服、緋服是最高貴的顏色,在紫、緋顏色的基礎上還加了佩戴魚袋。除了這些官員外,還對流內官、流外官、胥吏以及庶民的服色都有嚴格的控制。在這種制度下,各個階層的等級分明、身份貴賤一看便知。
在后世的服色制度中,都是在唐代服色制度上作出的調整和細化。
由于這種服色制度代表了等級制度,所以導致了下層官員對緋、紫服色的追求,普通民眾對官員服色的向往,這就讓人們開始想方設法的去獲取高級的服色來穿,而服色制度也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混亂起來。服色制度混亂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君主視緋、紫服飾為一種籠絡臣子的手段,時間一長,服色制度的混亂情況愈發嚴重。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服色僭濫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甚至都不以紫、緋為貴。
除此之外,唐朝政治形勢的變化、各種政治制度的變化、太監擔任使職數量的激增、唐朝后期頻繁的戰爭等等,都是引起唐朝服色制度混亂的原因。
唐代的服色制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等級區分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種等級制度不僅僅是表現在外在的服飾上,更是深深的刻畫在了人們的思想中。
唐代官員劇照
結語:從魚袋制度看皇權與服飾
從黃帝的“垂衣而治”一直到清王朝的滅亡,服飾一直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有著非常強烈的政治功能。顏色、紋路、冠等等無一不體現著等級制度。
在我國的古代,綠色、紅色、紫色、碧色、騮黃都是主要用于官員的服色;皇帝的服飾則是以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黃色為主,古代也視為這幾種顏色為正色。黃色代表著五方里的“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黃色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在政治上很重要的顏色。
隋唐之前,黃色并不被作為尊貴的顏色來限制使用,唐高祖李淵規定了皇帝用赤、黃,在唐朝前期甚至是庶人、奴婢等等都可以穿黃色。黃色的重要性主要是從唐朝末年開始的。在宋朝之后,皇帝選用黃色,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黃色的政治內涵和社會地位開始逐漸提高。
無論是魚袋制度、服色制度,還是黃色尊貴地位的確立,這些都體現出來了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國古代的服飾是禮制和等級制度的直觀體現。在各種不一樣的場合中,對服飾都有不同的規定。
服飾是在封建王朝社會中的晴雨表,體現著不同朝代中不同的政治文化,唐宋時期的服色制度、明清時期的補子制度等等,每個朝代都在繼承前朝服飾制度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改進,讓等級在服飾上的體現更加明顯。
物美買魚袋里有塊黑布
魚販子都是用黑色袋子給我們裝。
黑色袋子要比白色袋子結實,質量也更厚實,有的魚兒即使被處理好以后,還會在蹦_幾下,它的魚鰭就會劃破袋子,而黑色袋子的話會比較結實,不容易被劃破,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其次,我們買魚通常都會讓小販處理好,才會帶回家,被處理干凈的魚依然會有血水,如果使用白色食品袋的話,會將魚兒看得一清二楚,看上去也比較臟,所以不如用黑色袋子,什么都看不到,不會影響美觀。
最重要的一點,使用黑色的塑料袋,小販還能從中做一些小動作,海鮮都是在水里的,商販給顧客拿的時候,會順手帶進去很多水,這樣稱重的時候,還有水的重量在里面,如果顧客買的海鮮比較貴的話,水都能賣很多錢了,畢竟黑色的袋子看不出來,只有回家才能發現,而透明袋子的話,一眼就被看穿了。
宋朝的官員為什么只用魚袋,不用魚符?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是在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叫“魚袋”,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這種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到了宋代,只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這是因為到宋朝官員的身份已經不是那么顯赫。宋代是中國商業最繁榮的時代,一改以往歧視市民、商人的政策,屏棄了漢代“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唐代“工商不得入仕”、“工商雜類,不得預于士伍”的規定。
宋代官吏經商的風氣盛行。蔡襄在《廢貪贓文》中說道:“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當時仕宦之人,粗有節義者皆以營利為恥,雖有逐錐刀之資者,莫不避人而為之,猶知恥也。今乃不然,紆朱懷金,專為商旅之業者有之;興販禁物茶鹽香草之類,動以舟車懋遷往來,日取富足。”
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指出:“守選待闕之日衣食不足,貸債以茍朝夕,到官之后必來見逼,至有冒法受贓,賒舉度日,或不恥賈販,與民爭利。”守選待闕是指官員們等待上任的時候。
李清臣在《議官》中指出:“起而牟利,賈販江湖,干?郡邑,商?盈縮,秤較毫厘,匿關市之征,逐舟車之動,以規什一之得。進則王官,退則為市人;進則冕笏而治事,號為民師,退則妄覬茍獲,不顧行義。”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方今制祿,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從之列,食口稍眾,未有不兼農商之利而能充其養者也。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資產,以負貪污之毀;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
逐利如此地步,還要魚符干什么,留著魚袋,也只是為了出入衙門方便罷了。
魚符
裝大魚用魚桶好還是魚袋好?
這個應該說都可以吧,只要魚能自由的話就沒問題,也要看個人怎么裝,有的喜歡用魚桶,有的喜歡用魚袋,分個人
楊貴妃:在她一生的五個男人中,最愛的原來是李白
楊貴妃名叫楊玉,字玉環、號太真、小名玉奴、玉娘(公元719——756年)開元七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即今四川崇州。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妃子。
(關于楊貴妃出生地頗有爭議,有說生于四川崇州的、也有說生于山西永樂的、也有說廣西容縣的、還有說是陜西的,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01、壁壘森嚴嘗禁果,顛沛流離長玉環。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在一個秋霧溶溶,秋風徐徐的水邊小山崗上,柳樹成陰、荷花盛開,長袖盛裝的舞女在扭著輕盈的舞步、跳著優美舞姿的情景。
這是楊貴妃稱贊舞女張云容舞技精湛而作的一首詩。可見楊玉環不但能歌善舞、精通各種樂器和算術,而且在文學上也有極高的水平。那么這樣的一個多個方面都天賦極高的美女又是誰生的呢?
原來楊玉環的父親叫楊玄琰,是唐宮里的一名樂器師。由于生得細皮嫩肉,英俊瀟灑,宮中許多舞女都暗戀著他。其中有一位長得極其貌美的,叫“樂奴”的舞女,也時時對他頻拋媚眼、暗送秋波。
倆人情投意合、兩心相悅,一有機會就躲在那曲徑通幽之處私會,竟也不顧那蒼笞露冷、花徑幽寒,兩顆青春火焰熊熊燃燒的心,愣是燒毀了皇宮里禁錮愛情的枷鎖。
不料過了些時日,那樂奴竟然就有了身孕,這下可好,直把個楊玄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直轉。
對于那殘酷的宮規,倆人是再清楚不過了,簡直不堪設想。于是那楊玄琰只得拉著那美人的手,在一個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偷偷溜出了宮門,逃生去了。
往那逃呢?那楊玄琰在心中思前顧后、謨猷籌畫,此人也是一個飽學之士,知道有一個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的所在。
那里風和日麗、山青水秀,且又是“山高皇帝遠”,所以只有逃往那里可保無虞。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天府之國——蜀州。
夫妻二人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四川、崇州。迫于生計,楊玄琰在縣衙捐了一個七品官屬下的司戶之職。雖然收入微乎其微、僅僅謀了個溫飽,但生活總算安定了下來。
公元719年,即開元七年六月一日,楊玉環出生在崇州這個美麗的地方。楊玄琰夫婦被慘淡的生活折磨焦頭爛額,由于女兒的到來使得這個家有了生機,夫妻二人視女兒如掌上明珠,極其痛愛。
但是好景不長,一日,有一個扯篷拉纖、游手好閑之人,向知縣告發了他倆人的來歷。幸好這位知縣素來看重楊玄琰為人,他暗中送信叫楊玄琰快逃,卻等他走了之后才上門抓捕。
楊玄琰除了洛陽有兩個弟弟外,就只有山西蒲州可去。如果再去洛陽等于自投羅網,所以只有去蒲州投靠同族兄弟。
沒奈何,夫妻二人只好帶著女兒重新踏上征程,又是一路擔風袖月、風餐露宿,歷盡艱難險阻終于逃到了蒲州老家。
02、風塵困痞投叔父,浮華浪子背玉環。
雖說同族兄弟們都很貧困,但那“本是同根生”之情,促使大家勒緊褲腰帶鼎力相助。所以也很快安頓了下來。
小小楊玉環在這里度過了她那既艱辛又快樂的童年。生活雖然艱苦,但她的父母親沒有忘記對她早期的教育培養。
由于她父母親都是音樂娛樂方面的尖子,使得她小小年紀就在音樂、舞蹈、樂器等方面有了堅實的基礎。
在楊玉環十歲那年,她的父親楊玄琰得了一場重病,不幸嗑然長逝。
母女倆遭受如此沉痛的打擊,一時只覺得前途茫茫、不知所措。那生計并無任何可憑借,終日只知母女相抱以淚洗面,只恨那蒼天無眼。
話說這楊氏宗族,原來也是頗有些來歷的,其祖曾經也是封王封侯,顯赫一時。楊玉環的高祖父楊汪曾經是隋朝的宰相,后來被李世民殺了。如今山西祖籍也只剩得個空空花架子而已。
在楊玉環的族兄中,有一個歲數比楊玉環大十幾歲的,名叫楊釗的人。此人吃喝嫖賭、游手好閑,終日里無所事事,總是喜歡干一些移花接木、偷雞摸狗之事。
但此人也有一個優點,他對于本族宗親卻是掏心掏肺、極為仗義,決無二話。
那楊玉環有兩個叔叔,叫楊玄珪、楊玄璬,其中她三叔楊玄珪是從三品官,時任大唐皇宮光祿卿大夫。
那光祿卿又是什么官?光祿卿是管理皇宮膳食事務的官員。擔任此等職務的人,只要腦袋靈光,油水倒是挺多的。
楊玉環的母親迫于生計,只得叫年幼的楊玉環去投靠她的三叔。但是眼望長安,萬水千山、云霧繚繞、煙塵茫茫,就像那“越人語天姥,云兒明滅或可睹。”如何又能輕易到達呢?
這時那楊釗卻自告奮勇地說愿意送玉環前往。
原來一肚子花花腸子的楊釗,是想借此機會去洛陽族叔那里撈個美差,然后再徐圖發展。不過這回要陪玉環去洛陽,卻是真的。
楊玉環的母親因曾在皇宮犯事卻不能一同前往,留在了蒲州,后來由于思夫念女心切,終日憂思傷悲、郁郁寡歡,以至于得了一疾,追隨其夫去了那蓬萊仙境。
十歲的楊玉環,五百多里的路程,小小年紀倍感艱辛。那楊釗身材高大,體格強健,還真多虧了他馱著走了許多路。自從這次后,楊玉環對這位大哥感激不盡。
那楊釗在洛陽住了些時日,逐漸熟悉了楊玉環的三個姐姐,她那三個姐姐正是含苞欲放、情竇初開的花樣年齡,而那楊釗早已是勾引女人的情場老手。此時卻和三姐楊玉瑤暗中私會,做下了那點事。
那楊玄珪原來也想弄個差事給楊釗這個堂侄。后來見他舉止猥瑣、行為齷齪,怕日后弄出什么事來,毀了自家前程,只得作罷。于是給了他幾十兩銀子,把他打發回老家了。
不料從那以后,那廝每隔些時侯便來作客,無銀就在那廝混,有銀才肯走人,直把個楊玄珪弄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卻說楊玉環小小年紀就父母雙亡了,雖然楊玄珪將她視同已出、并無兩樣。但終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豈是一樣?父母雙亡的慘痛在她那幼小的心靈刻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烙印。
俗話說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這話同樣適合女性,那楊玉環經歷了這些人生悲慘的磨礪后,變得格外堅強、刻苦,那樂器、舞蹈的技能日益精進,漸入佳境。
時間是最好的醫生,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楊玉環慢慢忘記了心靈的創傷。這一年她十七歲,已是一個風韻天成的少女。
03、癩蛤蟆吃天鵝肉,俏兒媳睡公公房。
一日,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要結婚,她仰慕楊玉環天生麗質、能歌善舞,特地邀請楊玉環作為伴娘參加自己的婚禮。
“一枝寒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是日在婚禮上盡管楊玉環淡掃峨眉、不加粉飾,盡量不彰顯自己,但那出水芙蓉般妖艷的臉蛋、映日荷花一樣風姿,傾倒了在場的所有人。
那咸宜公主的母親武惠妃越看越喜愛,于是攛掇唐玄宗欲將她收入,嫁給兒子李琩為王妃。
不料那三郎(唐玄宗)卻有些心猿意馬、心蕩神馳,有心想將她收為己有,又怕觸怒武惠妃,當此眾目睽睽之下,一時也不好明說。只好答應武惠妃,為李琩納妃。
將要出嫁的前兩天,楊玉環的族兄楊釗卻急急忙忙的來了。夜幕降臨后,那楊釗來到楊玉環的閨房。
對她說:“玉妹,你母親早已把你許配給我,你如今竟然要毀約離我而去?你將如何賠償我的損失?”
說著順手給了她一封信,說是她母親留給她的遺書。楊玉環折開一看,果然是母親的筆跡,那淚水就忍不住奪眶而出。
仔細看后,信中卻并未明確說明將她許配給楊釗,只是叫她日后要報答楊釗的恩情。玉環正要再次詢問楊釗時,那楊釗忽然吹燈,上前將她壓在身子底下。
那楊玉環顧忌先前楊釗有恩于自己,不敢大聲叫喊,怕壞了他的名聲,也怕壞了自家的名聲,只是小聲警告和拼命掙扎。
但那一切都是徙勞,那楊釗牛高馬大、身強體健,并不用費多大力氣便已得逞。
俗話說“ 近水樓臺先得月 ”,的確如此,你看,那楊釗這只癩蛤蟆不是輕而易舉地就吃到天鵝肉了。
公元735年,十七歲的楊玉環嫁給唐玄宗之子李琩為妃,史稱壽王妃。據說夫妻生活相當和美,并育有二子。
公元737年,李琩的母妃武惠妃薨。
由于武惠妃的離去,那唐玄宗終日郁郁寡歡,頓覺世間索然無味。那后宮三千佳麗竟無一人能中其意,原來那三郎喜歡曲線柔美、體態豐盈的美女。除了武惠妃,那就只有楊玉環擁有這種美妙的身材。
此時卻有一位佞臣在唐玄宗耳邊吹噓壽王妃如何如何貌美,搔得那三郎心里發癢。于是那老兒想出一條“掩耳盜鈴”之計,借口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祈福,下旨讓兒媳壽王妃出家入道觀當道姑。
兩年以后,那 “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楊玉環被封為唐玄宗的貴妃。從那以后,那老兒就天天“ 芙蓉帳里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 啰。
那楊玉環得臥君王之側,一時之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恩寵優渥甚厚,父母兄弟姐妹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加官的加官;進爵的進爵。入則錦衣玉食,出則旗旄大纛。哎呀呀!真個是一女成就千秋萬歲名。
04、昏庸無道采花忙,才子美女遂心愿。
卻說那楊釗自從回到老家后,就被抓去參軍屯田。成績倒也不錯,竟然弄了個小小烏紗帽戴在了頭上。如今聽說堂妹楊玉環當了貴妃,當即欣喜若狂、丑態百出。
于是就去游說當時的富賈鮮于仲通,要他準備一車名貴古玩、地方特產之類交付與他,一個月后包他升官發財、前程似錦。
那鮮于仲通聽說楊貴妃是他堂妹,二話不說,便立刻照辦了。
那楊釗押著一車寶貝,挨個送給了楊氏四姐妹。于是那楊貴妃就幫他往唐玄宗耳朵里吹了許多枕邊風,自然那楊釗就被錄用了。
官居“樗蒲文薄”(專管娛樂記分的小官)。從此這人得以日日侍從于那皇帝老兒的身邊。
列位看官,可別小看了這個楊釗,此人除了會觀顏察色、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吮癰舐痣之外,對于計算卻是相當高明 ,唐玄宗看了他的記分薄后頗為賞識,又將他升了官。
過不數日,那楊釗誠懇地上書對圣上說他的名字“釗”字,又是“金”又是“刀”,對朝廷和圣上有忌諱,請求圣上另外賞賜一個名字給他。
唐玄宗龍顏大悅,在群臣面前夸他忠心耿耿,于是賜名“國忠”,當即賞賜“紫金魚袋”一個,另外官升一級。此后楊國忠平步青云、扶搖直上,直到取代李林甫成為右丞相。
唉!鼠輩營私舞弊、蠅營狗茍,卻是平步青云、飛黃騰達:忠良血濺沙場、身首異處,偏是孤魂野鬼、湮沒無聞。
天寶年間民間文壇到處傳誦著李白、杜甫那膾炙人口的詩篇,那唐玄宗也讀到了李白的詩。仰慕之余,當即下旨封李白為供奉翰林,并著其即刻進宮就職。
那供奉翰林又是什么官呢?其實供奉翰林并不算什么官,只是屬于皇上的私人御用文人而已。不過皇上若是外出游玩,或者有事要辦,那就要緊跟著皇上的屁股的。
那唐玄宗雖然既昏庸又荒淫,但是卻精于書法,酷愛音樂,在文學造詣上還是可以忝列“文人”之門墻的。對于李白之才,唐玄宗相當敬重,每逢外出游樂總是帶上包括李白在內的一大群各種各樣的人才。
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李白在那隊伍中就像鶴立雞群一樣,格外引人注目。那縱橫萬里、汪洋恣肆的才華,那飄飄欲仙、氣若游龍的神態,傾倒了包括楊貴妃在內的所有人。
說起楊貴妃和李白,他倆卻是四川老鄉,那時李白住在江油,楊貴妃住在崇州,并不是很遠。他們倆人的父親又都在官府做事,父輩自然是互相關照。
不過楊貴妃那時才穿開襠褲,不過才四五歲的光景,如今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那楊貴妃卻是印象模糊,而李白當年已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卻是記憶猶新。
唐玄宗對李白總是禮讓三分,而那楊貴妃卻是格外的關照。
一日,那三郎與貴妃籌備歌舞 《兒裳羽衣曲》 ,卻嫌歌詞不好,叫李龜年手持“金花箋”傳李白立刻寫一份詩詞送來。
當時李白喝得醉醺醺地躺在床上。聽得是皇上傳旨,索取要與貴妃歌舞吟唱之詞,當下不敢怠慢,揉著惺忪的睡眼寫了三首描寫楊貴妃美貌的 《清平調詞》
李白素來不喜歡阿諛奉承,這三首卻在大夸楊貴妃如何如何貌美,明顯的在溜須拍馬。除了的確愛慕楊貴妃的嬌艷外,此時的他還是真想升官。
唐玄宗得詩后龍顏大悅,楊貴妃唱著贊美自己的詩詞,自我陶醉、飄飄欲仙。從此對李白的才華又生出幾分愛慕。
一日,楊貴妃思念三個一起長大的堂姐姐,奏明皇上后便將三位姐姐一同接進宮來拉呱。
不料那三郎看見三個明媚鮮姘的大姨子就在眼前,一時手舞足蹈、樂得忘乎所以。
并不允許姨姨們未盡興就回,在那后來的一個月日子里,那三郎就像蜜蜂采花蜜一樣,這朵吮吮,那朵吸吸,忙得不亦樂乎,直把個楊貴妃恨得牙癢癢的。
那三郎把那 “云鬢花顏金步搖”,“緩歌慢舞凝絲竹” 的楊貴妃忘了個一干二凈。關起門來,盡情地享受著野花的香味。如今是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這就是楊貴妃當時的真實寫照。那玉環由怨生恨,由恨生悲,由悲生狠。
心中罵道:“好你個臭三郎,我把一片真心都給了你,你卻如此腌臜我的一片冰心!你既不仁,休怪我不義。你玩你的連環游戲,我玩我的夢中情人,咱倆彼此彼此,互不相欠。”
當晚午夜時分,貴妃娘娘女扮男裝,悄悄來到了那醉鬼李白的臥房。自古美女愛才子,天性使然,這原本就是無可厚非之事。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李白也一樣,雖然算不上什么大英雄,但也是個男人,自然也是過不了楊妃這如花似玉的美人關。
沒過多久,李白被“賜金遣返”。原來李白為人狂放不羈、蔑視權貴。
有一次唐玄宗觀景興起,叫他臨場發揮賦詩一首。那李白有了這個“雞毛令箭”的機會,便得理不饒人了,當即叫楊國忠丞相磨墨,叫高力士脫靴。
那楊國忠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貨色。那高力士也是皇上身邊的貼身內侍,當此眾目睽睽之下竟受如此羞辱,豈肯善罷甘休?
于是此二人的爪牙耳目,就二十四小時全程搜羅著李白的一舉一動。楊妃私通李白,自然瞞不過楊國忠和高力士的眼睛。
只是此二人都是楊貴妃的黨羽,事關貴妃,卻是不敢明說,只好偷偷在皇上面前對李白別的行為上橫挑眉毛、豎挑鼻子,想盡一切辦法把李白趕出宮門。
李白出宮后,懷念楊玉環,寫了 《長相思》 兩首詩用以寄托相思之情:
列位看官,念了這首詩你一定會說,那第一句“長相思,在長安”,明明楊貴妃在洛陽,怎么說在長安呢?
那么為什么白居易 《長恨歌》 明明是說唐明皇呀,卻把帽子戴在“漢皇”的頭上,第一句卻是寫 “漢皇重色思傾國” 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你總不能為了說個痛快,連頸上人頭也不要了吧?好歹也得來個“指桑罵槐”或者“指東道西”呀。自己頸上人頭可是只有一個的呀!
哈哈,那李白為了回味那銷魂的時刻,竟然把云雨過后的棉被卷起留著,三年舍不得睡,怕把那香味睡沒了。
05、有眼無珠認兒狼,香消玉殞死他鄉。
安祿山,公元703年出生,遼寧朝陽人氏,父親是個胡人,母親是一個巫婆。由于他父親早逝,童年生活極度貧困。
此人生得腦滿腸肥、膘肥體壯,有幾斤蠻力。外表看似憨態可掬,其實心性特別狡黠。善于投人所好、曲從拍馬、卑謅足恭。靠結交權貴,布施賄賂而扶搖直上。
為了博得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歡心,安祿山可謂想盡一切辦法,經常裝傻充愣或者用各種各樣的辦法逗唐明皇夫婦開心。
初見楊貴妃之時,明皇向楊貴妃介紹安祿山,說他因為為人忠厚樸實,作戰英勇頑強,且屢戰屢勝,所向披靡。因為戰功赫赫,被守備張守珪認作干兒子了,這樣的好兒郎也是我們大唐的好兒子。
不料那安祿山聽后,立即跪在楊貴妃的面前說道:“母妃在上,兒臣恭祝母妃、父皇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楊貴妃一怔,不由得“咯咯”大笑。那安祿山比楊貴妃整整大了十幾歲,如此詼諧幽默豈不好笑。那唐明皇哈哈大笑,當即默認了這個干兒子。
此后如此這般廝見多次后,那干兒子和父皇、母妃就相當親切了。每逢安祿山進宮,都以拜見母妃為由而自由出入內宮,無人敢攔。
一日,楊貴妃忽發奇想。因古時但凡過繼兒子都必須弄個“洗兒禮”,以求除舊迎新、福壽綿長。
楊貴妃因那安祿山過繼還未行“洗兒禮”,此時忽然心血來潮、耿耿于懷,竟把那諾大的干兒子扒個精光,親自給以盥洗。
洗過后用錦繡襁褓包裹,并用“八扛輿”抬著周游整個皇宮。一時之間,整個皇宮笑聲震天,都說皇兒“洗兒禮”已成。那唐明皇看后也是樂不可支,吩咐高力士把貴妃、干兒子一并重賞。
那楊貴妃也并不是愛上那肥豬一樣的安祿山。由于唐明皇當時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那落日余暉又能有多少溫度呢?自然房事已經力不從心。
而那安祿山卻是行伍出身,生得牛高馬大、膘肥體壯,那種事情倒是可以拿到滿分的。楊妃只不過把他當成一種工具而使用罷了。
安祿山并沒有什么大功,唐明皇卻不惜血本地往他那欲壑難填大肚子里拼命地塞各種榮耀。
公元751年,唐明皇在洛陽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府第,美其名曰“親仁坊”,下旨“但窮壯麗,不限財力”。府內竟連廚房、馬廄都用黃金裝飾,真可謂窮奢極侈、窮盡古今未有與之可相匹敵者。
那干兒子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三十多萬。不少忠臣義將紛紛上書警示唐明皇。無奈那老兒看著憨態可掬的干兒子,一廂情愿地相信他的“忠誠”。
公元755年,安祿山扯起“清君側”大旗,率領三十萬大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往洛陽殺來。
公元756年,猝不及防的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往四川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時,忽然暴雨傾盆、天寒地凍,全軍將士處在饑寒交迫之中,一時之間群情激憤、怨聲四起,停止不再前行。
禁衛軍統帥陳玄禮找隨行的太子李享商議如何破局,經李享同意,楊國忠被亂刀砍死。但是士氣仍然未定,軍士集體要求賜死禍國殃民的楊貴妃。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那唐明皇被逼無奈,只得讓楊貴妃自縊于馬嵬驛后面的梨樹下。年僅三十八歲。
任是 “春風桃李花開日”還是“秋雨梧桐葉落時” 再也看不見那“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俏佳人了。
后人往往對楊貴妃切齒痛恨,罵她穢亂春宮、近狎邪僻,“狐媚偏能惑主”,“致吾君以 聚麀之誚” ,其實女人又有什么錯呢?
她楊貴妃一不干政、二不工讒,她只是深沉地愛著她所心儀的男人。難道喜歡自己看上的男人也有錯嗎?
不許女人喜歡男人,難不成卻要女人喜歡女人嗎?那唐明皇貴為天子,他想聚麀,豈是楊貴妃一小小弱女子所能反抗的?她還要不要命?
那唐明皇有眼無珠、昏庸無道,任人不知擇賢而從,理應自食惡果,卻讓楊貴妃做了替罪羊。
真是一朝不慎嫁三郎,淚眼婆娑也枉然。無可奈何,姻緣天定,紅顏薄命,此事自古亦然。
關于魚袋自動裝袋機和塑料袋自動裝袋機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